怡趣动态

它们是顾景舟大师、高庄教授都倾慕的提梁壶

作者:admin    发布时间:2022-02-12 10:31     浏览次数 :

[返回]
它们是顾景舟大师、高庄教授都倾慕的提梁壶
 
       提梁壶的传世作品比较少,大师精品力作更是凤毛麟角,在紫砂壶的历史中,有这样两把提梁名作——大彬提梁旭茂提梁,为一代宗师顾景舟与高庄教授所倾慕。
 
       顾景舟认为,历史上紫砂提梁款式诸多,各有特色,但提梁壶中,造型制工较好的,当属清初邵旭茂所制。后人称之“旭茂提梁”。

▲旭茂提梁  高23cm 口径12.3cm
 
       此壶端庄大度,圆润匀称,肩宽肚圆,对称和谐,稳笃悠然,把玩顺畅。其提梁回转,犹如长虹挽月,凌虚一跃,舒婉玄妙,流超长顺势胥出,更增加茗壶的气势。
 
        高庄则认为,“旭茂提梁”固然是传统紫砂器中的珍品,但其形制,却不及“大彬提梁壶”。大彬提梁壶藏于南京博物院,亦称“天香阁壶”。“天香阁”款识经查为明代名士吴中秀的室名,此壶早期应为吴中秀所用。

▲大彬提梁  高20.5cm 口径9.4cm





       依高庄的观点,“大彬提梁壶”造型上有突破,壶体为圆形,上身部收拢,流、把、钮呈六方形、扁形、菱角形。整体为圆,壶身提梁双圆重叠,壶底壶盖双圆重叠,使圆主体更强烈,此款造型,与寻常壶款相比,具有突破意义。



       此番谈壶论艺,促使顾景舟产生创作一件紫砂提梁壶的想法。于是,顾景舟结合“旭茂提梁壶”和“大彬提梁壶”的优点,画了一份图纸,征求高庄的意见。
 
       顾景舟设计的提梁壶,身筒为直形式,肩与下身呈坡度并行的比例,至口颈及底部与身部各占三分之一,十分均衡。提梁壶把,借鉴“大彬提梁”式;壶流,采用“旭茂提梁”式,流呈圆形,乃考虑出水爽利,沏茶方便。

 
▲1980年代 顾景舟与高庄在一起
 
       高庄看过图纸,不十分赞同。感觉此壶像是在“圆珠壶”上加个提梁把。于是提出修改意见。高庄的改动,主要是肩部与底部呈上坡、下坡势改为平缓势,身部直形式比例占到三分之二以上。
 
       这样肩与底就更宽、更稳、更舒坦。流呈六角形式,把呈扁平提梁形式,钮呈扁平形式,使整体线面结合更弧圆、更协调、更统一。

▲顾景舟提璧
 
       这样几番更改、切磋,提璧壶的雏形图稿设计,终于呱呱坠地。这是民间流传的版本之一。由于两位设计、创作者已经驾鹤西去,我们无法证实其间细节的真伪。
 
       但顾景舟大师的提璧茶具,其设计制作确是参考借鉴了,这两把著名的提梁传器。
 
       提梁壶从紫砂壶的工艺角度,提梁越高制作难度越大,需要制壶者对紫砂的泥性有绝高的把握。顾景舟先生将超高提梁的紫砂壶从设计稿变为现实,每一处细节,每一种角度,都处理得恰到好处,增一分则太肥,减一分则太瘦,足见其功力。
       
       景舟先生的另一件高提梁作品《此乐提梁》也是如此。

▲顾景舟此乐提梁
 
       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路朔良临摹景舟提梁多年,此把此乐提梁系路大师临摹顾景舟大师之巅峰之作,颇得顾氏之精髓,高而突出的提梁,动势飞扬,与扁圆壶身协调呼应,其壶型的虚实把握相当到位。从紫砂壶的工艺角度,如此之高的提梁烧成难度极大,路大师拥有对紫砂的泥性绝佳,因此大提梁不偏不倚,外张内收,完美至极。壶身扁圆如鼓,气势沉稳,与飞扬之提梁相得益彰。

▲路朔良此乐提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