路朔良

路朔良大景舟石瓢
[返回]






详细信息
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路朔良《大景舟石瓢壶》450cc 珍稀老紫泥 全手工
品名:大景舟石瓢壶
作者: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路朔良
容量:450cc
泥料:珍稀老紫泥
制作工艺:全手工
此壶采用路大师多年珍藏、世之罕有的黄龙山紫泥老料精心制作而成,烧成后即温润如玉,深沉中显晶莹之色,整个壶体轮廓明朗,线条流畅自然,造型浑厚朴拙。足为钉足,呈三角鼎立状支撑,给人以轻灵而稳重之感。壶身八字造型,亦曲亦直,力度非凡,显出简朴大气的磅礴气度。
顾景舟大师的景舟石瓢壶,似文气厚重的谦君子,骨架遒劲,身筒刚挺。路大师对顾景舟大师之景舟石瓢心慕手追,在二十年间数十次临摹,不断思索实践,揣摩体会其中的神韵,终得大成。此路大师大景舟石瓢壶在各个角度塑造出和缓有力的弧度到盖面,又用心地与盖纽和壶身的圆锥体相呼应,连壶纽形成的内空间,整个浑然一体,成为立体而圆融、大气、完美的造型。
为追求极致,在某种程度上对景舟大师有所超越,路大师偏向虎山行,选用珍稀老料老火烧成。此世之罕有的黄龙山紫泥老料矿料极佳,纯手工锻制,又陈腐数十年,可谓泥中极品。路大师亲自操刀,历经长时间高温带烧结,冒着起泡开裂的风险,三把大景舟仅成此一把完美品,非常难得。烧成后泥料老道,稍加泡养即珠光润泽,令人爱不释手。可谓前无古人、后无来者之佳作。
该壶所用珍稀老紫泥还有一大特色,堪称奇泥,三十多年前为路大师发现,倾其所有一人买断。该泥看似与纯正紫砂原矿老泥几无二致,实则有软化水质的神奇功效,能将水中大分子团顷刻间活化为小分子团,纯净水倒入壶中,立即活化为甘甜的广西巴马泉水。其功效现已经国家实验室化验所证实。
可以说此大师之景舟大瓢,磅礴大气之中不失沉稳气质,古朴大雅之内而深意无穷,散发着浓郁的东方文明艺术特色,乃是诸多藏家之最爱。
路朔良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、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
路朔良号逸云,1949年生于陶都宜兴。自幼受陶文化熏陶,因父亲路子瑜对紫砂艺术的长期喜爱,受家父影响,改革开放之初,即开始投身于紫砂陶艺的创作和设计,近三十年的探索和实践,在紫砂壶的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上,吸取中华民族古代的青铜器艺术、木雕艺术、石雕艺术的精华,融进紫砂艺术创作,开创了属于自己个人风格的富贵华丽、细腻清晰、宫廷派紫砂艺术之路,被收藏家尊称为“皇家宫廷派”紫砂艺术家。创办“云溪精舍”紫砂艺术工作室,多件作品被国家博物馆、南京博物院、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、法门寺博物馆收藏,并多次荣获全国工艺美术作品评比金、银奖。



品名:大景舟石瓢壶
作者: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路朔良
容量:450cc
泥料:珍稀老紫泥
制作工艺:全手工
此壶采用路大师多年珍藏、世之罕有的黄龙山紫泥老料精心制作而成,烧成后即温润如玉,深沉中显晶莹之色,整个壶体轮廓明朗,线条流畅自然,造型浑厚朴拙。足为钉足,呈三角鼎立状支撑,给人以轻灵而稳重之感。壶身八字造型,亦曲亦直,力度非凡,显出简朴大气的磅礴气度。
顾景舟大师的景舟石瓢壶,似文气厚重的谦君子,骨架遒劲,身筒刚挺。路大师对顾景舟大师之景舟石瓢心慕手追,在二十年间数十次临摹,不断思索实践,揣摩体会其中的神韵,终得大成。此路大师大景舟石瓢壶在各个角度塑造出和缓有力的弧度到盖面,又用心地与盖纽和壶身的圆锥体相呼应,连壶纽形成的内空间,整个浑然一体,成为立体而圆融、大气、完美的造型。
为追求极致,在某种程度上对景舟大师有所超越,路大师偏向虎山行,选用珍稀老料老火烧成。此世之罕有的黄龙山紫泥老料矿料极佳,纯手工锻制,又陈腐数十年,可谓泥中极品。路大师亲自操刀,历经长时间高温带烧结,冒着起泡开裂的风险,三把大景舟仅成此一把完美品,非常难得。烧成后泥料老道,稍加泡养即珠光润泽,令人爱不释手。可谓前无古人、后无来者之佳作。
该壶所用珍稀老紫泥还有一大特色,堪称奇泥,三十多年前为路大师发现,倾其所有一人买断。该泥看似与纯正紫砂原矿老泥几无二致,实则有软化水质的神奇功效,能将水中大分子团顷刻间活化为小分子团,纯净水倒入壶中,立即活化为甘甜的广西巴马泉水。其功效现已经国家实验室化验所证实。
可以说此大师之景舟大瓢,磅礴大气之中不失沉稳气质,古朴大雅之内而深意无穷,散发着浓郁的东方文明艺术特色,乃是诸多藏家之最爱。
路朔良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、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
路朔良号逸云,1949年生于陶都宜兴。自幼受陶文化熏陶,因父亲路子瑜对紫砂艺术的长期喜爱,受家父影响,改革开放之初,即开始投身于紫砂陶艺的创作和设计,近三十年的探索和实践,在紫砂壶的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上,吸取中华民族古代的青铜器艺术、木雕艺术、石雕艺术的精华,融进紫砂艺术创作,开创了属于自己个人风格的富贵华丽、细腻清晰、宫廷派紫砂艺术之路,被收藏家尊称为“皇家宫廷派”紫砂艺术家。创办“云溪精舍”紫砂艺术工作室,多件作品被国家博物馆、南京博物院、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、法门寺博物馆收藏,并多次荣获全国工艺美术作品评比金、银奖。


